马金刚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在青海开展逆向康养的提案”收悉。我委高度重视,深刻理解把握高质量做好提案办理工作,是践行人民至上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部门履职为民的重要体现;充分认识到扎实推动逆向康养工作落地实施,对更深层次增进民生福祉、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和探索价值。在提案办理过程中,我委会同各承办单位严格按照公保扎西主席在海东市调研时提出的指导性意见和工作要求,深入研究、认真分析、凝聚共识,全面理清办理思路和工作举措,推动办理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现将提案有关内容答复如下:
一、统筹整合逆向康养优势资源
全省范围内已成立多个高原医学研究机构,研发生产的抗缺氧、抗疲劳产品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高原医学研究成果应用于逆向康养的转化机制初步建立,为推动逆向康养工作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日臻完善。相继成立高原医学科学研究院等10余家科研机构,野外高原医学现场研究基地、遗传资源样本库等40余个高原医学研究平台建成运行。印发《科技创新支撑高原医学研究实施方案》,安排省级财政资金1.57亿元,支持195项高原医学科技项目研究。以吴天一院士为代表的高原医学专家在急慢性高原病、高原低氧适应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60项,发表SCI论著136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3项。成功举办世界第六届高原医学与生理学会议,吴天一院士提出的高原病防治救治诊断标准(青海标准)在国际上统一应用,格日力教授团队出版了世界首部大型高原医学系列专业丛书。二是科研团队初具规模。印发《关于推动高原转化医学中心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起草《青海建设高原医学研究中心行动方案(2022-2035年)》,建立由5位院士和47名国内高原病、转化医学专家组成的专家团队,分领域组建高原病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等10个研究团队和43个研究小组,高原转化医学发展方向、推进路径得到进一步深化提升。三是逆向康养处方研发持续加快。创建高原缺氧预处理脑保护机制理论体系,明确丁苯酞对缺氧损伤神经元氧糖剥夺/复氧诱导处理的治疗靶点,研究提出适度间歇性暴露于高原低氧环境是缺氧预处理的有效方法,红景天、虫草洋参胶囊、温阳益气活血方对高原地区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具有改善作用,景天清肺药酒对胸闷气短、咯痰不利、短咳频作等症状疗效显著。推动微压氧舱治疗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及高原肺动脉高压的医疗规范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有效减轻缺氧、高原失眠、突发耳聋等症状。开展沙棘籽粕蛋白深加工技术、枸杞中活性物质、黑果枸杞微生态制剂等研究,研制具有辅助降血糖、恢复心血管健康功效的沙棘蛋白等终端功能产品和缓解视觉疲劳功效的“枸杞红素片”等功能食品,可为来青人员提供更多逆向康养处方。四是高原医学研究中心启动实施。编制完成《高原医学研究中心建设项目建议书》,规划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2个项目为支撑,以15个高原医学研究功能区域为核心,加快高原医学研究成果转化,高站位、高质量建设高原医学研究中心。该项目规划设置床位800张,总建筑面积11.72万平方米,估算总投资10亿元,现已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范围,首批中央专项资金将于近期下达。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发挥高原医学优势资源集聚效应,赋能高原医学研究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聚力打造医康养旅产业集群
逆向康养顶层设计日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质升级,“康养+医疗、旅游、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为打造“医康养旅产业集群”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医养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印发《青海省“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强化康复专业人才培养,遴选7家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全国远程医疗服务试点,常态化开展中藏医养生保健、中藏医药膳食疗等宣教活动。鼓励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和养老服务有效对接,多形式、多样化开展签约服务。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22所医养结合机构,172对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签订服务协议,91所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开通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切实为老年人提供定期巡诊、康复护理指导等便捷医疗服务。二是康养旅游融合发展。深入挖掘高原生态文化潜力,出台《关于促进青海省中藏医药康养旅游的指导意见》,推出生态研学、高原康养、湿地观鸟、自驾越野、森林养生等多种生态旅游产品,打造大美青海观光之旅、生态青海健康之旅、文化青海溯源之旅、环西宁夏都旅游圈、青藏铁路旅游、祁连风光旅游等生态观光旅游精品线路,建设以山地、林地、天然温泉等自然资源为载体的主题养生酒店、度假风景区等旅游设施,开发生态温泉SPA、森林康体浴、藏医药保健、绿色食品养生、休闲庄园养生等旅游项目,构建高品质、多样化的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产品支撑体系。三是康养体育一体推进。突出高原养生康体特色,建立国民体质监测站点152个。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0.8亿元,支持西宁市山地体育、果洛州格曲河、黄南州隆务河等4个体育公园建设。依托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省运动康复中心等机构订制运动处方、运动训练方案,提供康复训练、体适能培训等康体服务。传承发展射箭、赛马等传统体育项目,推出龙羊峡、环青海湖(县域)等一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和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培育徒步、登山、探险等户外运动产业,环湖赛、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等赛事品牌愈发响亮。四是养老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印发《青海省“十四五”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实施826个养老设施建设,养老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推荐西宁市入选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海东市、海北州等4个市州入选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改革试点地区,形成以“六助”为主体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圈。依托海北州职业技术学校、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养老服务专业人才教育培训基地,持续加大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组织举办全省养老护理员培训、技能大赛,超9300余人次参加,人才支撑不断强化。五是财政投入持续加大。统筹考虑逆向康养产业发展需求,建立财政投入稳步增长机制,“十三五”以来,累计安排资金141.6亿元,全方位支持医疗卫生、养老服务、文化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和人才培养,为打造“医养、康旅、康养”新业态提供财政保障。
三、深挖中藏医药资源优势
以中藏医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中藏医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中藏医诊所为补充、覆盖城乡的中藏医医疗服务网络基本建成,中藏药新药和名方名药研发应用,为逆向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一是中藏医药事业加速发展。印发《青海省中医药条例》《青海省扶持和促进中藏医药发展若干措施》,有序建设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中藏医药流派传承工作室,稳步实施基层中藏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藏药阿如拉炮制技艺、藏医放血疗法等10个项目先后纳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二是藏药浴疗法传承创新。2018年,藏医药浴疗法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编撰《藏医药浴》专著,搭建临床风湿病文献库、汉藏双语信息化服务平台和样本库,开发风湿病等药浴优势病种诊疗方案11项,发布藏药浴特色疗法规范23种。三是中藏医药服务能力全面加强。开展中医药高原病防治、高原健康相关研究,建立多学科、跨部门共同参与的中藏医药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中藏医药健康理念、康复医疗、养生保健相互融合。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42所中藏医医院(28所设立康复科),推动实现中藏医诊疗技术与现代康复医疗技术的有机结合。四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改革完善中藏医医师培训模式,加强中藏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临床技能考核、中藏医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核,实施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组织开展全省基层中藏医馆骨干人才培训,全面推广中藏医药大讲堂活动,为中藏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夯实人才根基。
四、稳步推进逆向康养工作试点
充分利用海东市和海北州环境宜人、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等优势,深入挖掘文旅、医疗、养老、中藏医药等资源,扎实开展逆向康养试点工作,积极探索产业发展路径,为聚力打造青藏高原养生之都、康养休闲之城积累宝贵经验。一是海北州中藏医发展成效显著。全面加强医疗机构康复、理疗、外治等专科建设,深化藏药浴、火灸、熏蒸、热敷等特色疗法研究,推进药物、外治、饮食等养生项目开发,出版《常见藏药方剂大全》等著作,康复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以海北州中藏医康复中心为支撑,整合环湖地区旅游资源,打造集藏医展示与体验、游客健康管理、藏民俗文化展示与体验为一体的藏医养生保健文化体验中心,塑造健康海北旅游品牌。统筹当地动植物资源,加快中藏药、保健品、特色高原生物资源精深加工等产业发展,研发的六味藏红花丸、甘露足浴粉等藏药制剂在省内享有较高知名度。二是海东市康养产业体系逐步成型。全省规模最大的养老示范基地建成投用,海东市第二人民医院与省内外多所医疗机构组建专科联盟,统筹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项目,打造高原医学康养中心,形成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共享、协同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37家国家A级景区示范带动作用,释放乡村旅游活力潜力,打造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祁家川文旅康养小镇等网红打卡新地标,推荐互助北山林场入选国家森林康养基地第一批建设名单,举办河湟文化艺术节、沿黄河马拉松赛等文化旅游赛事节庆活动,实现文化、旅游、康养等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委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持续加强与相关地区、部门的沟通对接,以满足人民群众健康养生需求为目标,凝心聚力、齐抓共管,协同打造医康养旅产业集群,推动逆向康养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是优化高原医学产业布局。加快推进高原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建立高原医学研究人才引进、培养、评价和使用激励机制,抓实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打造区域性医教产学研一体化科技创新平台。积极申报高原病领域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争创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打通“临床诊疗—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临床应用”全流程链条,实现研究成果服务健康中国。
二是促进“医康养旅”融合发展。在海东市等地挂牌高原医学康养基地,深入研究试点地区逆向康养产业发展诉求,聚焦卫生、文旅等重点领域短板弱项,协调各行业部门加强业务指导,加大政策、资金及项目等方面支持力度,进一步激发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共同培育逆向康养新业态,促进“医、康、养、旅”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三是发挥中藏医药特色优势。改善中藏医医疗机构基础设施条件,推进中藏医药专家队伍建设和继续教育,加强中藏医药理论研究和临床经验传承,鼓励开展藏药开发、质量标准和制药工艺等关键技术研究,大力推广藏药浴、火灸等中藏医药特色疗法和养生保健服务,实现更多中藏医药产品、疗法普惠大众。
感谢您对我省逆向康养产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此件已全文公布在省发展改革委门户网站政民互动板块)
联系人:俄日加 联系电话:0971-6334119
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2年9月5日
扫一扫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