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
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政务公开 互动交流 政务服务 数据发布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建议提案办理情况 > 政协提案办理 > 政协提案2022
索引号: 01500029X/2023-00062 主题分类: 国土资源、能源
发布机构: 省发展改革委 成文日期: 2022-11-18 09:55
标题: “关于提高我省清洁能源就地消纳能力的提案”——省政协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2022089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文字号: 青发改提案〔2022〕44号 是否有效:

“关于提高我省清洁能源就地消纳能力的提案”——省政协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2022089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布时间: 2022-11-18 09:55

农工党青海省委:

贵委提出的“关于提高我省清洁能源就地消纳能力的提案”被确定为今年省重点提案,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答复意见

一是持续推动协同源网荷储发展。积极巩固高比例清洁能源发展优势。一方面,依托国家大型风光基地建设契机,全力推进保障性并网新能源发展,目前,已集中布局建设了两批共1790万千瓦大基地项目,并启动同德、龙羊峡储能(一期)、南山口、哇让、玛沁5个抽蓄项目前期工作,不断拓展多能互补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围绕“青海有青海造、青海有青海用、青海造青海用”三个方向,持续谋划市场化并网新能源项目,研究制定了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管理办法,对产业配套新能源准入条件、规模比例等作出制度化安排,不断强化源网荷储协调互动。提升清洁能源输送能力。加强骨干网架和输配电网建设,基本形成了东南部“日”字形环网,中西部“8” 字形环网的主网架结构,输配电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建成750千伏变电站11座,330千伏变电站43座,110千伏变电站173座,变电容量7804万千伏安。青海电网通过7回750千伏线路与西北电网相联,1条正负800千伏青豫直流、1条正负400千伏柴拉直流跨区接入全国大电网,形成东接甘肃、南联西藏、西引新疆和直通中原的交直流混合型、多端枢纽型电网,省内消纳和省间互济能力进一步提升。完善清洁能源消纳机制。在去年我省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占77.13%,高于国家下达激励指标0.13%,超额完成国家年度目标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年度研究制定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实施方案,对市场主体消纳责任权重进行分配、考核,指导市场主体积极参与电力交易,提升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水平。

二是积极融入国家载能产业重构新格局。稳步扩大载能产业发展规模。充分发挥工业支撑带动作用,推动建设50吉瓦直拉单晶硅棒、10吉瓦新型动力电池、2.5万吨锂盐等重点项目,逐步扩大多晶硅、单晶硅、锂电正负极材料、电解铜箔、金属锂、阴极铜等载能产品规模。目前,全省已建成多晶硅产能10.53万吨、单晶硅10.5万吨、锂电正极材料4.8万吨、负极材料6.5万吨、铜箔5万吨、金属锂1500吨,有力促进了清洁能源电力就地消纳。2021年化学原料(制品)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加工、非金属制品业等重点载能行业用电量共645.5亿千瓦时,占全部工业用电的86.3%。着力提升载能产业发展质量。引导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升级有色冶金、盐湖化工等重点载能产业,目前,已先后突破高效晶硅、直拉单晶硅多根连续长晶、高能源密度锂动力电池、金属镁电解节能等“卡脖子”关键技术,组织实施大尺寸单晶热场改善方法研究与应用、集成电路覆铜板用勃姆石制备技术研发等29个技术创新项目,5万吨阴极铜、电芯生产线等20个技术改造项目,在铁合金行业推广应用余热发电节能技术,吨硅铁发电700千瓦时以上,铁合金烟气粉尘排放浓度低于50毫克/立方米的国家标准。努力将资源优势转换为低碳发展的竞争优势。积极承接载能产业转移。围绕打造生态“高地”,建设产业“四地”,积极承接盐湖化工、新能源、新材料、有色冶金等产业转移,赣锋锂业1000吨金属锂、丽豪15万吨高纯多晶硅、晶科30吉瓦单晶硅棒、阿特斯10吉瓦单晶硅棒、欣昌3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等一批项目落地建设,待全部建成后,年新增用电量约447亿千瓦时,较2021年将增加约50%。

三是不断强化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持续深化科技创新合作。建立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基金委以及14个省市的科技合作关系,初步形成了国家支持、对口支援和促进技术转移“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的科技援青合作机制。联合东部地区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建立了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盐湖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成柴达木盐湖化工特色循环经济创新型产业集群、锂电创新型产业集群等创新服务平台。培育建设新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锌溴液流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微电网及储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工程技术研究机构。通过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合作,攻克了镁锂资源开发、储能材料研制、多能互补调度等“卡脖子”技术,一批优秀科技成果在青海得到转化。多元推进清洁能源消纳研究。组织实施“多能互补发电联合运行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基于储能技术的多能互补综合能源微电(热)网的示范应用”等科技专项,探索建立多能互补联合运行、储能支撑大规模新能源消纳、源网荷储协调优化运行等技术体系,有效提升电力供应品质。组织实施“制氢储氢加氢系统研究与应用”科技成果转化,探索研究清洁能源电解水制氢应用场景,推动发展制氢、储氢、加氢应用示范。借助科技招商积极引进重大科技项目,谋划实施“单台20万吨特大型电石炉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专项,努力解决稳定运行技术瓶颈,实现7.2亿千瓦时/年清洁电力消纳,带动PVC、金属镁一体化项目等产业循环联动发展。

四是更好发挥基础设施建设作用。务实推进中尼贸易陆路通道合作。积极推介我省中尼贸易陆路通道建设思路和发展设想,联合甘肃、宁夏、陕西、西藏四省(区)商务部门合力推动向西向南新通道建设,共同签署《推进中尼贸易陆路通道合作建设协议书》,组织相关企业成立中尼贸易陆路通道联盟,建立以“通道+平台”合力促进物流商贸,以青藏线为主线,以西宁、格尔木等重点城市为节点,面向尼泊尔及南亚国家陆路贸易新通道的合作机制,为我省融入国家新发展格局,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积极推动物流港连接中欧班列、西部快线班列。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加强与周边省份协调联动,全力构建国际联运、水铁联运、公铁联运等“铁路+”现代多式联运系统,实现“网络共建、资源共享、业务共赢”的运输经营模式,有力促进我省国际国内贸易发展。建成29座具备办理铁路运输条件的货运营业站,辐射省内主要资源产地和企业,为中欧班列、西部快线班列开行奠定坚实基础。全面提高铁路电气化水平。全省除运输量较小的支线铁路外,兰青铁路、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兰新客专、敦煌铁路、格库铁路已全部实现电气化运行。青藏铁路格拉段改造项目可研已上报国家待批复,改造完成后可开行4000吨(级)货运列车,年货运量可提升至968万吨,运输能力增加30%,为省内特色工业发展提供运输保障。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多元协同提高清洁能源供给消纳水平。从规划层面全面落实国家“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我省清洁能源产业高地行动方案和工作方案,充分发挥风光水储多能互补综合效益,深度挖掘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潜力,全面推进已规划水电项目建设;坚持集中式、分布式、融合式并举,保障性、市场化协同,全力推动第一批、第二批国家大型风光基地项目建设。加快构建以特高压直流、750千伏输变电工程为骨干,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新型电力系统。依托零碳产业园建设,内用方面充分发挥能源资源、锂资源等优势,打造储能、光伏两个千亿产业链,外送方面积极开辟电力、氢能、数据三个战略通道,多渠道促进消纳体系建成。

二是着力构建具有青海特色的载能产业体系。出台《青海省实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工作方案(2022—2025年》),切实推动载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在生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围绕盐湖化工、锂电、光伏、大数据等特色产业,突出重点招大引强,有选择地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引导载能项目清洁高效用能,将清洁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三是统筹推进“科创飞地”建设。通过“揭榜挂帅”、“帅才科学家负责制”等方式集聚全国创新资源,联合攻关核心技术,为提高我省清洁能源消纳提供科技支撑。鼓励引导企事业单位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助力省内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依托“科技援青”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与江苏、浙江等东部省份合作,不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构建“合作共赢”的科技创新发展模式。

四是强化物流贸易对工业实体的支持作用。借鉴西部陆海新通道倡议经验和做法,推动《中尼贸易陆路通道合作建设协议书》上升为省(区)级政府合作协议。充分发挥我省区位优势,吸引西部乃至全国中尼货物向海东、西宁、格尔木汇集,逐步实现南亚班列常态化运营。联合四省(区)呼吁国家加大对中尼陆路通道、跨境直通车、多边贸易协定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持续优化货运功能布局,加快配套设施建设,推动开通中欧班列铁路运输路线。

感谢农工党青海省委对我省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关注和建议。

(此件已全文公布在省发展改革委门户网站政民互动版块。)

(联系人:伟生       联系电话:0971—6336429) 

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2年11月16日


扫一扫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当前页】
协同办公 政务微信
返回顶部